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总交易规模达到了40.36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6.99%。从大型商超到临街商铺,从五星级酒店到农家乐,从机场到公交,从路边摊到菜市场,二维码已经横行天下。
你有多久没有去ATM机存取现金了,你有多久没有刷过银行卡了?移动支付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冲击了很多硬件厂商,同时更孕育了很多新的产业机会。我们将在这两期的报道中,从支付机构、银行、消费者、硬件商等多个维度剖析移动支付江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在2010年到2015年间,POS终端的年增速始终在4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这一增速骤降至7.5%。
ATM主要作为提供现金的工具,而在消费端,信用卡成为银行布局的重点。
1985年中国银行(3.560,-0.06,-1.66%)广东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但其使用远没有今天方便,当时的信用卡是离线交易,银行核定单笔交易限额,更多是实力和身份的象征。随着2001年中国银联成立后,统一制定我国银行卡标准、建设跨行清算体系和成立首单业务的银联商务,拓展金融POS终端布放,才促进了POS终端的快速发展。
也是在这一年,国内最早专业从事POS终端生产的企业深圳百富、新国都(11.190,-0.13,-1.15%)等相继成立。
一位大型第三方支付机构资深市场人士倪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尽管信用卡在中国发行已经超过30年,但刷卡交易量在整体消费中占比都很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在2010年到2015年间,POS终端的年增速始终在4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这一增速骤降至7.5%。
倪明表示,这是由于移动支付的普及,扫码支付可以替代大部分刷卡交易的场景。不过在扫码支付刚出现的2013年,并没有太多人注意到一个小小的二维码能带来多大的改变。
倪明指出,早期刷卡交易的金额较大。银行为了吸引用户消费,围绕信用卡推出了多种积分和刷卡五折等优惠活动。“信用卡消费带有明显的营销属性,其实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铺垫。”
一张打印的二维码贴纸几乎不要钱,一张贴有二维码的亚克力立牌仅10元钱。
倪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早期支付宝、微信等推广时,都会向商家赠送贴纸、亚克力立牌乃至百元的扫码枪。正是由于支付门槛的大幅降低,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扫码方式渗透进菜场、街头巷尾,取代了小额支付场景中的现金需求,随后渗透到部分刷卡交易的场景,对传统POS产生冲击,这便出现了2016年POS设备销量骤降的现象。
央行支付体系运营报告显示,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增长212%;2014年增速170%;2015年增速160%。
“支付设备的普及跟着市场需求走,而且硬件需要在规模中降低成本。”倪明表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移动支付开始带来设备厂商新的更迭。
老牌POS厂商迅速升级设备,相继推出集刷卡、扫码以及NFC非接支付等多功能的智能POS终端,联迪商用和拉卡拉等还给POS终端配备液晶显示屏,将会员、权益等服务结合。POS厂商避免了像ATM厂商那样陷入行业衰减的泥潭。2016年,POS机数量增速又上升至27.12%。
扫码移动支付让更多的企业看到了机会。2014年,参与建立中国二维码标准“汉信码”的王越,将二维码读取技术从商品条形码转移到支付条码方面,创办了意锐新创。意锐新创COO关恒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正是看到当年扫码支付的发展空间选择转型。关恒介绍,目前由于扫码支付的普遍应用,公司结合学校、医院、停车场、公交、餐饮等消费场景推出被扫式小白盒,在许多商家的收银台占据一席之地。“小白盒的售价在200元-300元,而综合型智能POS终端多在800元乃至千元,所以小白盒可以成为小商户的选择。”
由于二维码支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人民银行在2017年末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要求自2018年4月1日起,静态条码支付每日累计交易金额不超过500元。用户出示付款码被扫的模式安全性相对更高,这意味着多数商家都有升级扫码设备的需求。
易观分析指出,移动支付在向线下普及、覆盖各大消费场景的同时,中小微商户在个人使用习惯倒逼下对于支付终端设备的需求猛增,受设备改造成本和价格的影响,轻质化终端将快速打开局面,而一体化智能终端在中高端市场上将占据一席之地。
倪明介绍,当前生物识别技术如刷脸在支付领域也有所应用,但设备成本尚在万元左右,这一方式的推广或许不会像手机支付这样快。而关恒表示,在一些自助消费场景中,许多支付可以线上完成而不再依赖设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卡片推荐 更多
换一批
关于信用卡、贷款的高质量交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