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搜一下~
下载APP
信用卡 > 研究评论 > 业内

影子银行制造监管黑洞 信用泛滥成经济雷区

来源:江苏经济报 小编:佚名 2011/11/15

  近日,金融稳定委员会应去年11月G20首尔峰会的要求,发布了“影子银行报告”,它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全球信用泛滥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因。全球信用泛滥正在再度成为经济雷区,其背后推手是由“大而不能倒”的全球银行体系和规模巨大但几乎不为人知、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部门。

  报告指出,全球影子银行规模巨大。在2002年至2007年间,影子银行体系增长了33万亿美元,资产规模从27万亿美元提高到了60万亿美元。这是同期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总额3.9万亿美元的8.5倍。

  据估计,影子银行大约占全球银行体系(250万亿美元,不包括衍生品)的25%至30%,占全球银行资产的一半。这显示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区域存在巨大的监管“黑洞”,迄今都没有以货币和金融稳定性为出发点密切监控。

  影子银行体系很复杂,因为它是各种机构和实体的混合。货币市场基金之外的投资基金大约占总量的29%;SIV占9%;此外还包括房利美等公共金融机构。它们是常规银行体系的最大交易对手,其信用创造和自营交易及对冲总量占据全球流动性的主体,令货币和金融稳定难以保证。

  问题在于,到2010年为止,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与2007年市场崩溃前差不多,而受监管的全球银行体系增长了18%。这是金融稳定委员会明确地将影子银行体系和全球大银行一起指为系统性风险来源的原因。

  但是,全球问题的严重性实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尤其是来自常规和影子银行体系的全球信用实际数字可能远远高于各国统计数字之和。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信用可以以离岸形式创造,也可以通过表外SIV创造,这些信用不会出现在国民国际收支统计中。换言之,“储蓄”泛滥可能导致低利率、助长信用的过度创造,但绝非主因。

  其次,众所周知,高波动的“套息交易”很难测量,因为它们大多是都通过期权、远期、互换等衍生品进行的,被处理为表外资产。用会计术语讲,它们只是些线下净数字。因此,从总量上说,杠杆效应要比当前的报告数字更大。

  第三,影子银行体系和全球银行的互动是高度集中的,因为全球银行担当着主经纪商的角色,特别是在衍生品交易中。美国货币审计署的数字表明,美国前五大银行经手了美国96%的场外衍生品交易。

  事实上,如下噩梦依然挥之不去——再次出现某家影子银行实体的倒闭,引发全球交易冻结,重蹈2008年的覆辙。巴塞尔III资本充足性协议和其他现有的改革方案并未能将交易融资与潜在冲击隔开。

  急需监控并弄清楚影子银行业务和“大而不能倒”的银行在导致全球信用泛滥方面的作用。获得全球货币和信贷的完整数字,并了解数字背后的因素,是关键的第一步。

银行官方授权我爱卡 免费在线申请 信用卡 个人贷款 汽车贷款

继续阅读

办卡推荐 更多卡片

更多卡片

贷款推荐更多贷款

更多贷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