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搜一下~
下载APP
信用卡 > 信用卡新闻 > 公司动态

“断供”断的是感情——“深圳断供事件”中的银行对策

来源:我爱卡 小编:likaixuan 2013/05/08

  自月初以来,有关深圳“负资产”和“断供者”的新闻日益增多,并引起了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的注意,“深圳断供事件”也从一个原先只在部分网络论坛流传的话题,成为了全国民众关注的焦点。很多人在指责买房人断供、开发商降价的同时,忽视了也是事件主体之一的银行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社会、对其品牌带来的潜在的巨大损失。

  国内知名房贷理财机构安家世行认为,“断供事件”是开发商、银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博弈,从“经济理性人”的角度来看,这三方均有争取己方利益最大化的动因以及方式。这种博弈并非不能有一个共赢的局面出现,按揭贷款之所以存在的初衷,就是为了调和博弈矛盾,获得三方共赢。但现在是由房价的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按揭贷款反而成为了破坏利益平衡的导火线。

  安家世行的研究显示,除去比率很低的恶意逾期之外,大部分消费者的“断供”实出无奈,因为房产的现期市场交易价格远低于他们在前一期的交易价格,“负资产”的出现使“经济理性人”感到了利益受损的威胁,“断供”就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选择。另一方面,“断供”也是消费者通过银行向开发商施压的一种手段,因为开发商的保证金会因为消费者的断供而被扣除,继续大幅降价无疑会刺激消费者选择“断供”。

  开发商的降价有着很多客观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而消费者的断供也属于博弈中的“可置信威胁”,有很大的实施可能性。因此,银行的在此次“断供事件”中的对策就很重要,那就是不能站到消费者的对立面,或者采取程序化的强硬措施:催逾——起诉——拍卖。银行的根本目的是要获取贷款利息,而不是获得房产的处置权。如何鼓舞消费者的信心,减少他们选择“断供”的几率,才是银行应该采取的措施。

  “月供”不仅仅只有货币意义,它代表着消费者对银行、对经济形势,乃至对整个社会的信心。在狭义上,这是个人信用的体现;在广义上,这关系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稳定运行。因此,我们说月供是维系消费者和银行、社会经济的“感情纽带”。如果可以有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境,几乎没有消费者愿意以放弃个人信用为代价,而不予偿还“月供”。但是,部分消费者目前正面临着这样进退两难的困境:还款实际上加剧了“负资产”的负担,不还款又意味着个人信用状况的从此恶化。所以,这就需要银行主动站出来,和消费者协商可行的折衷办法,而不是站到消费者的“对立面”去。

  安家世行董事总经理杨大勇建议,参照1997年香港金融危机导致房市大幅缩水时香港各家银行所采取的措施,深圳各家银行应当对消费者施以怀柔式的安抚而非高压式的敌对。一方面鼓舞消费者对于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信心,将房产的刚性需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宣传,鼓励消费者渡过房市的低谷阶段,使消费者对房产价值产生积极的预期;另一方面主动为贷款者设计更合身的贷款方案,或者延长还款期限,或者改变还款频率,或者调整还贷本息比,设身处地的为消费者着想,减少因迫不得已而出现的“断供”。这实际上是一种双重的妥协,消费者同意继续还供,银行同意调整贷款方案,但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或者更宽广的社会维度之上,这种妥协最终会形成一种“共赢”。

  消费者在房产的“卖方市场”上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但当市场环境发生逆转时,消费者联合起来的力量就会对经济运行产生极大的冲击。“借贷矛盾”在目前已经初露迹象,银行的当前任务不是以强硬的态度来激化矛盾,而是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导消费者放弃负面效应的经济行为,并在消费者和开发商之间折冲调和,起到一个缓冲作用,使偏离均衡的博弈重新获得向下一个均衡点运动的动力,从而使开发商、银行和消费者之间重新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体现了银行的专业性,强化了消费者对银行自身的感情指数,维护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继续阅读

办卡推荐 更多卡片

更多卡片

贷款推荐更多贷款

更多贷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