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仙重器压轴 雍正粉彩典雅登场
在2006春季拍卖会上,中国嘉德精心准备了近300件瓷器工艺品类藏品,其中几件雍正乾隆年间的瓷器甚为珍贵。
清王朝经历了初创、稳定、鼎盛的繁荣时期,清高宗在继承康熙、雍正之后,创下了两平准噶尔、一定回部、再扫金川等一系列政绩,使得清王朝太平盛世的光芒较为集中地反映在乾隆帝一人身上。乾隆在位六十年,在忙于朝政之余,对于古董文玩更是喜爱有加,不仅委任唐英作为督陶官,更是亲自过问御窑厂事宜,使得乾隆一朝烧造出许多制作精美的瓷器。 粉彩,创始于康熙晚期,鼎盛在雍正、乾隆时期,它是在彩料中掺入了一种含砷的具有乳浊效果的白色彩料——“玻璃白”,有意减弱了色彩的浓艳程度,是色调更为温润柔和的彩瓷新品种。
康熙晚期,粉彩瓷器初创,数量不多。雍正一朝,粉彩瓷器的烧造数量和工艺水平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至乾隆朝,由于弘历皇帝本人的格外青睐,景德镇御窑厂瓷器的生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官窑粉彩瓷器的制作,在保留中国陶瓷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工艺美术的优点,烧造出许多具有新意的粉彩瓷器,工艺精细、图案华贵、色彩艳丽成为这一时期官窑瓷器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乾隆本人的艺术欣赏品味。这一时期粉彩瓷器的烧制有几个特点:在白地粉彩的基础上烧制出色地粉彩;出现了一种新的装饰技法,即在色地上以尖状工具剔划出蔓草纹图案,称粉彩轧道工艺,又有“锦上添花”之称,这种工艺主要是在珐琅彩和珍贵的官窑粉彩瓷器上使用;以开光和通景的形式装饰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缤纷的色彩、精湛的工艺使得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具有了最为丰富的表现力和最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息。此次拍卖中的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即是一件集西洋画珐琅工艺与中国粉彩绘画技法于一身的美伦美奂之器。
此瓶器型端庄俊秀,制作工艺难度极高。通体呈八方形,盘口,长颈,长方形腹部为八面开光,圈足外撇。首先要制作大小不等、弧度不同的30余块瓷片,再经过黏接修胚后方能成型,同用手工拉坯即可成型的瓶体相比较,经过窑内高温烧制,导致变形和破损的几率非常大。此外,工匠巧妙地在口沿、圈足以及上下各部的衔接处,塑成规整划一的凸起装饰线,横向将瓶身分隔成6个部分。瓶身装饰图案富丽华贵,构图繁密,层次清晰。纵向以8条金彩为装饰线,将瓶身分为8个部分,整体的装饰图案被分为48个部分。瓶身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工艺,即与粉彩轧道工艺相反,在彩釉地上再加绘细密的蔓草纹图案。(这种工艺仅在十分珍贵的瓷器上才用,如清乾隆粉彩开光烹茶图茶壶就采用了相同的工艺。)口部、足部分别在黄釉上绘矾红蔓草纹图案作地,上绘粉彩变形蝙蝠纹;肩部、胫部同样是在黄釉上绘蔓草纹图案作地,上绘双螭拱寿纹;瓶颈部以粉彩在同色釉地上蔓草纹为地,上饰结、磬、璎珞纹,因“蝠”与“福”、“结”与“吉、“磬”与“庆”谐音,加之“寿”字,寓意福寿吉庆。这样的吉祥图案显然是为了取悦乾隆皇帝而精心构思绘制的。瓶内里及瓶底施均匀的松石绿釉,瓶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矾红篆书款。
瓶腹八面开光微微外凸,主题纹饰绘“八仙过海”图。以通景的形式绘波涛翻滚的海浪,海天一色的晴天碧海为背景,将八位道家神仙赴阆苑玩赏牡丹、乘酒兴各显神通、漂洋过海的情景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八位道家仙人:汉钟离袒胸露乳,上披红衫,下着绿裳,立于一片粉色荷叶之上,一手捻黑色长髯,一手执扇遮于头顶,抬头凝视飞舞的红蝠;吕洞宾头带青色巾冠,着蓝色长衫,手执抚尘,背后仗剑,端坐于枯木槎上,槎上端系一红色葫芦;曹国舅着黑色道冠,紫色长衫,下骑一红色鲤鱼,黑色长髯迎风飘动,阴阳板在半空中飘舞,抬首凝视;韩湘子头带巾冠,着粉色长衫,浅蓝色长裤,立于赫色螃蟹之上,一手执锄,一手捧花篮,神态怡然自得;铁拐李着褐衫粉裤,拄杖站于白羊之上,肩背黄色葫芦,五只红蝙蝠翱翔于蓝天,铁拐李仰头注视,寓“福在眼前”之美意;张果老头带黑色道冠,着黄色长衫, 雪白长髯飘于胸前,手持渔鼓,坐骑黑驴;何仙姑头带蓝色巾冠,着黄色道袍,手执笊篱托着寿桃,端坐五彩祥凤之上;蓝采和身着蓝色长衫、红色长裤,站在黑色鲤鱼背上,双手持笛悠然吹奏。八仙着装各不相同,衣衫色彩华丽浓艳,纹饰绘画细腻流畅。八位仙人仙风道骨、怡然自得的神态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官窑粉彩瓷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
目前上海博物馆收藏并展览有一件相同藏品,两件瓷器应为同一时期、同一窑烧制而成。查阅近年境外拍卖的类似器型有两件,其一是清乾隆外粉青酱釉地描金银莲纹粉彩镂空三多果内心绘青花缠枝花卉纹六角套瓶,以20 944 750港币成交。其二是清乾隆外粉青浮雕芭蕉镂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以44 920 000港币成交。
此次拍卖的另一件粉彩精品瓷器是清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双耳瓶。此瓶曾于1987年在日本出光美术馆为庆祝建馆2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展中展出。瓶身呈橄榄形,颈部以一双贯耳为饰,足边有两个长方形管状穿带孔,稳重端庄,优美典雅。通体施珊瑚红釉为地色,釉色细腻均匀,色彩浓艳而不失典雅;在珊瑚红地上绘黄色、粉色、白色的牡丹花,花蕊密布其间,花瓣层叠绽放,枝干辗转婀娜,笔触点染细腻。此瓶的牡丹花构图主题突出,布局疏密得宜,色彩浓重艳丽,层次丰富,为清代粉彩花卉瓷器画工之冠,极为难得。底部白釉上书“退思堂制”矾红楷书款,书写规整。
“退思堂”是清朝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的睿王府堂名,他是大清帝国的实际缔造者,官至“皇父摄政王”,但由于晚年独揽朝纲,死后被追夺王爵。顺治十四年,封其子多尔博为贝勒,至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恢复多尔博四世孙淳颖承袭睿亲王爵位。清代烧制的名贵瓷器中,有一部分是由各亲王府订烧的,这些瓷器虽只落订烧者的的堂名款或府邸名款,但由于同样是在景德镇官窑烧造的,所以无论是胎质,器形,釉色,画工均没有任何差别。此拍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青花款的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如出一辙。
除此以外,乾隆时期的青花瓷也是这一时期制瓷工艺水平的最好体现。此次拍卖中有几件青花瓷格外引人注目。 清乾隆青花西番莲寿字纹如意尊是一件较为难得的青花佳器。如意尊蒜头形口,束颈,斜肩,两侧饰如意形耳一对,球形腹,圈足,造型庄重而不失优雅。通体以青花装饰,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颈部以花卉纹、蕉叶纹、莲瓣纹装饰,腹部正中西番莲中饰一团寿字,寓意吉祥。近足处绘回纹一周。青花发色浓艳,绘画流畅自然,底部落“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款。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八卦纹扁瓶是一件乾隆时期特意定烧的宫廷用器。唇口,短颈,颈部突起一道弦纹,颈饰双如意形耳,扁圆形瓶体,肩饰双拱形式衔环,瓶一面腹部中心突起,一面平滑,器形新颖别致。通体以青花装饰,颈饰卷草纹及蕉叶纹,瓶体两侧均绘相同纹饰,瓶两面中心装饰螭龙抱八卦纹。瓶正面“三”表示乾,背面“三三”表示坤,乾坤在易经中代表天地,故又称乾坤瓶。周围衬以螭龙纹、回纹、如意云头纹、缠枝莲纹,构图紧凑,青花浓艳,略有晕散,烧造难度极高,完整传世极为难得。
清乾隆青花海棠形双螭耳瓶也是一件乾隆时期仿永宣风格烧造的精美之作。通体作海棠形瓶身,颈部饰一双镂雕的螭耳,器形壮硕而秀美。瓶身以青花绘海水纹、蕉叶纹、如意云头纹等九层纹饰,腹部主体绘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纹饰绘画精细流畅,青花色泽青翠艳丽,是一件极为典型的乾隆时期宫廷用的陈设器。
乾隆时期的古董文玩不仅是乾隆本人审美倾向、个人爱好的体现,而且生产出了一系列具有宗教信仰的古董珍品。乾隆的父辈皆信仰佛教,对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乾隆在位时期,除了宗教的原因,也基于政治的考虑,崇尚佛法,使宗教与政治达到了紧密结合。清宫造办处除了制作了大量的金铜佛像之外,还制作了与之相配的铜质或瓷质的各式佛堂供器及法器。清乾隆粉彩盂兰盆供器七件即是其中的一套,制作精妙,保存完好,在传世品中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