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搜一下~
下载APP
信用卡 > 研究评论 > 媒体

近年美国银行卡市场的新动向

来源: 小编:我爱卡 2007/08/07

  本文由《银行卡与受理市场》授权我爱卡网站独家刊载,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美国的银行卡产业在近年来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竞争动态。发卡机构兼并收购再掀高潮、银行卡组织进行了组织形式和决策方式的变革、司法判例和监管政策的导向也在调整,其展现出来的趋势对我国不无启示。

  一、兼并收购再掀高潮

  近年美国银行卡市场的购并活动高潮迭起,购并规模屡创新高。在让人眼花瞭乱的购并行为之后,几条主线却清晰可见:

  (一)强强联手,行业老大地位两易其主

  2004年1月,摩根大通银行宣布收购美一银行。交易于2004年7月1日完成,交易价值约560亿美元。由于原来两家银行信用卡未偿余额均居于前五名之内,合并后的摩根大通银行信用卡未偿余额一举超越多年雄踞第一的花旗。2005年6月30日美国银行宣布收购世界最大的独立信用卡发行公司MBNA。交易于2006年1月1日完成,交易价值约342亿美元。它们在信用卡市场上原来分别居于第三和第四位,合并后,其未偿余额又超过了摩根大通银行,跃居全球第一,充分显示了强强联手的威力。并购也使得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了花旗。

  美国信用卡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总体上呈现提高的趋势,前十大发卡机构的市场份额(按未偿余额计算)从1993年的55.4%已升到2006年的86.95%,其中前五大机构的市场份额就高达70.27%(但这两个数据比2005年分别下降0.21、0.70个百分点)。

  信用卡市场大型购并频繁是出于多种原因,对于特殊的零售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来说,其业务风险遵循大数法则,业务规模越大越容易分散风险、减少波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系统足以支持处理日益庞大的业务规模、信息管理系统也足以支持决策;购并可以使原来的竞争对手变成一家,减少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强对市场的控制力,也增强对卡组织、对外部机构的谈判能力,等等。

  但是,消费者对市场集中度提高的抱怨日益强烈,认为与大规模购并相伴的不是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降低和价格下降,而是收费水平的提高,例如有调查显示,美国信用卡的平均滞纳金(late fee)从1996年的13.3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32美元。信用卡行业在2004年收取的罚金(penalty fee)达148亿美元。

  从表中还可看出,信用卡业务和银行规模有很高的正相关性。前十家信用卡发卡行中6家都是资产前8名以内的商业银行。

  2005年末美国资产排名前五名的商业银行只有一家不在十大发卡行的榜单上——Wachovia(瓦乔维亚银行),其历史富有戏剧性。2001年,在第一联合银行(First Union)和Wachovia的收购重组中(前者收购Wachovia并沿用了Wachovia的名称),它向MBNA出售了信用卡部门,由MBNA发行Wachovia品牌的信用卡。2005年6月Wachovia曾和MBNA进行收购谈判,但最后Wachovia不能接受MBNA的要价,收购失败。一周之内,美国银行和MBNA达成了收购协议。Wachovia与MBNA则达成解除原有信用卡行销关系的协议,Wachovia获得1亿美元协议终止费。市场上有传言Wachovia将收购第一资本。2006年,Wachovia直接发行信用卡,重新进入这一市场。Wachovia以“客户友好”型的价格结构为卖点,除了免年费之外,强调Wachovia不会因客户偶尔一次违约或超限就收取惩罚性的费率或利率,而是尊重和客户全面的关系,优惠条款包括:一年内减免一次滞纳金和超限费,允许客户将其信用卡和借记卡积分合并兑换奖励(以充分利用其庞大的借记卡客户群)。从这一事例中也可反映,信用卡已是大银行不可或缺的重要金融产品。

  (二)多元经营,单线银行渐行渐少

  在发卡机构中,单线银行,即主要从事信用卡业务的银行,一度占据重要地位。单线银行专注于发展信用卡一项业务,依靠直邮和联名发卡等策略,在上世纪80年代信用卡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获得了很大成功。2002年美国按未偿余额排名的前十大信用卡发卡机构中,MBNA、第一资本、普罗威登金融公司(Providian)均为单线银行。2005年6月,就在MBNA被美国银行收购之前,普罗威登被华盛顿共同基金以65亿美元收购。8月,汇丰宣布斥资15.9亿美元收购单线银行第11大信用卡发卡银行Metris公司(它通过子公司Direct Merchants Bank发行信用卡),还宣布将继续收购独立的信用卡发行商。Providian和Metris都侧重于风险较高的次级市场,这一并购也反映在饱和的市场上,大银行在向次级市场发展。

  跟上述购并方向相反,但实质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2005年3月,第一资本宣布收购Hibernia银行。2005年11月以49亿美元完成收购交易。Hibernia资产230亿美元,在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拥有293家分支机构。Hibernia将为第一资本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其分支机构网络也将为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直邮的第一资本带来出售信用卡的额外渠道。第一资本的CEO公开表示其目标是从一家知名的信用卡公司成为业务多样化的银行。

  关于并购的原因,局内人如是说——MBNA的CEO Bruce Hammonds在2005年接受采访时说,“当我们放眼未来时,我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单线模式是否能继续下去?不管是来资金来源方面,在流动性方面,还是在产品的多样化方面,单线模式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特别是如果你的核心产品在一个下降周期中,你就非常危险”。这是MBNA欣然达成被美国银行收购交易的重要原因。美国银行入股中国建设银行也增强了它对MBNA的吸引力,因为MBNA一直在试图寻找机会进入中国市场。美国银行在购并后宣布,美国银行广泛的产品线、分销平台和客户基础,与MBNA的产品、联名关系和市场营销技能的结合,将为合并后的银行创造显著的机会。MBNA以认同卡而著称,美国银行收购MBNA后,已开始将认同营销扩展到存款(支票账户、借记卡)和房屋净值贷款(home equity)等产品上。

  美国资产在2亿美元以上的单线银行(美联储称为信用卡银行,对它的定义是至少50%的资产是消费信贷,消费信贷中至少90%是信用卡循环信贷)1996年底有42家,到2005年底,只有16家了。

  这些兼并揭示的重要趋势就是在日趋成熟和饱和的信用卡市场上,依靠单一的信用卡业务已很难获得稳定和快速的增长,业务多元化、依靠交叉销售获得增长机会已成为各发卡机构共同的选择。

  (三)各取所需,零售商出售Vs.发展信用卡业务

  零售商将自己的信用卡业务(也称私标卡)卖给银行或外包给银行已经是一种趋势。如2003年美国西尔斯公司将信用卡业务出售给花旗银行,2005年零售商Kohl’s将15亿美元私标卡组合资产卖给JP摩根大通旗下的大通私标卡商户服务公司,等等。

  零售商出售信用卡业务大多并非是由于信用卡业务亏损或难以为继,而是为了使自己更集中精力投入核心业务。如美国西尔斯的信用卡业务收入占到了公司收入的60%,信用卡业务规模在全美名列第十,有5900万个帐户,贷款余额规模达290亿美元。但公司的混合业务性质令投资者一直难以评价公司的真实价值。出售交易受到市场肯定。分析师们大多认为“花旗集团将比西尔斯更有能力管理好信用卡部门”。银行购买零售商的卡业务则是因为这是在成熟的信用卡市场信息上低成本地迅速扩大客户群的一个良好方式。

  在零售商出售信用卡业务的风潮之中,也有少数零售商仍坚守阵地并取得不错业绩。据American Banker报道,2006年,世界上只有三家由零售商拥有的信用卡发卡机构未偿余额超过10亿美元,分别由Cabela's公司(拥有World's Foremost银行)、Target公司和 Nordstrom 公司拥有。这三家公司的经营绩效都很好。Target2005年名列全美利润最高的十大发卡机构之第九位。2005年World's Foremost 银行的利润占Cabela's公司18亿美元年利润的19%。World's Foremost 银行是一个纯粹的信用卡银行,而且专注于所发卡的积分奖励功能,持卡人在Cabela's公司每消费1美元可以获得2美分的积分,在其他地方每消费1美元可以获得1美分的积分,积分可用于购买Cabela's 的商品。它不打算推出更多的金融产品,也不准备将卡业务出售或外包,担心第三方金融机构会损害它视为最大资产的积分奖励功能(loyalty program),也会使其与顾客的交互不那么灵敏。

  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由于其拥有庞大的顾客群和网络优势,对信用卡等零售金融业务充满了兴趣。2005年它和GE消费者金融公司联合发行了沃尔玛发现卡。在多次尝试购买银行未果后,2005年7月,它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申请犹他州的ILC(Industrial Loan Company,是一类不可开立支票账户,但可接受存款和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在美国现有61个ILC,大部分在犹他州。其中16个为非金融机构所拥有,如Target公司,在沃尔玛申请前后,还有11个ILC的申请,包括零售商家得宝提出的购买一现存ILC的申请)牌照,以处理自己门店里的信用卡、借记卡和电子交易,减少向第三方支付的商户手续费。在公示期内,FDIC收到了1700多件意见,打破了FDIC公示期意见的纪录。包括格林斯潘、希拉里?克林顿等知名人士都对此事表示关注。以ICBA(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为代表的银行业的反对呼声最为强烈,担心它将其薄利多销的经营哲学用于零售金融业务,将使沃尔玛门店附近的社区银行等中小银行难以为继。少数支持意见认为这将压低信用卡、消费信贷等金融业务的超额利润,对消费者有好处。但反对者认为它一旦将中小金融机构压垮、获得金融上的垄断地位后消费者仍将受到损害。2006年4月FDIC举行了听证会,有将近70位证人发言。听证会后FDIC仍难以决断,决定暂不批准新的ILC。在各方压力下,2007年3月,沃尔玛向FDIC撤回了申请。2007年5月,众议院通过立法,禁止商业公司拥有ILC。

  (四)全球竞争,海外并购不断发生

  发现卡2005年斥资9.75亿英镑从从劳埃德TSB银行收购了Goldfish信用卡(万事达品牌),使发现卡在英国的市场占有率升至第10位。2006年末,英国部分的未偿余额占发现卡未偿余额的10%,发现卡的国际化拓展迈上一个新起点。

  花旗集团在2006年10月宣布收购拉丁美洲最大的发卡机构Grupo Financiero Uno (GFU),它有110万信用卡账户。2007年1月,花旗宣布斥资5.75亿英镑全资收购英国保诚集团旗下的Egg银行,花旗在英国有80万信用卡持卡人,而Egg有290万信用卡持卡人。2006年4月,花旗和巴西最大的发卡行Banco Itau宣布解除对CrediCard信用卡公司的股权合作,Banco Itau获得一半的资产和账户,而CrediCard公司成为花旗的全资子公司。

  二、银行卡组织不断改革

  (一)组织形式和交换费定价模式的改变

  维萨是一个盈利性的会员制公司(nonstock for-profit membership corporation),到2005年底,被全球大约20000个金融机构会员所拥有。万事达曾是一个非盈利性的会员制组织(nonstock not-for-profit membership association)。这种合作式的会员制模式解决了单个银行无法做到使银行卡在广大的市场范围内被普遍接受的问题,对信用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时至今日,这种形式的银行卡组织却遭遇了诸多反垄断诉讼。由于在会员制下,投票权主要是依据发卡机构交易量的大小,维萨和万事达的控制权基本上是掌握在大的会员银行手里,包括交换费(interchange fee)的确定和其他规则的制定都是由大银行主导的。 商户和反垄断部门认为银行卡组织由它的会员银行一起制定价格是一种同业的合谋、是反竞争的,在一些国家它们被监管部门强制降低交换费。维萨和万事达的其他业务规则,包括不加价规则(No-surcharge rule)、接受所有卡(Honor-all-cards rule)和排他性竞争规则(Exclusionary rule)也遭到了诉讼。

  为保护自己和其成员免遭合谋定价的指控,另外也便于更多地募集资金以加大投资、应对支付市场的变革与竞争,两大银行卡组织正在改变其法律形式、组织结构和决策模式。2002年,万事达与欧陆卡国际组织合并,转制成为一个私营股份制公司,主要的会员成为股东。2006年5月在美国纽交所公开上市,发售公司49%的股份,融资近24亿美元。这样,董事会就是向股东负责,而不是象过去只对会员机构负责。

  2005年11月,维萨宣布它将交换费的定价权从原来的会员银行改为一个由新的委员会决定,这个委员会将包括商户代表,董事会也将改组为主要由独立董事构成。2006年4月按计划对董事会进行了改组,增加了4名独董,其中一名为起诉维萨的商户之一——连锁超市Albertson's公司的董事。对这一举措分析人士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在不改变其组织形式的基础上这一变化很难根本解决问题。万事达上市时维萨尚未表态是否将步其后尘,2006年10月维萨宣布它也计划上市。但是维萨欧洲区仍将保留其会员制协会的身份,并继续保持由其欧洲会员银行共同拥有和管理的模式,同时它将成为Visa Inc.的一个被授予许可经营权的机构。维萨总裁John Coghlan说,“在新的公司结构下,我们将能够不仅关注金融机构的需要(虽然这将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能更关注商户和消费者的利益,这将更好地驱动增长”。

  万事达上市后股权更加多样化,董事会中也引进了更多的独立董事(包括中国的田溯宁),这是否能达到保护自己免受诉讼的目的现在还很难说。但是很多人认为这标志着这个产业正在改变其集体决策的模式。一些业内人士肯定了这一变化的积极意义。如《尼尔森报告》的总裁指出,上市后万事达将不再象过去那样完全被发卡机构所主导,关注投资回报的投资者将参与其决策。收单机构Global Payment Systems 公司总裁说,在会员制下,卡组织主要是被发卡机构所控制,对待收单机构就象二等公民,万事达改制后,现在至少有的问题会征求收单机构的意见或通知他们一下。如果卡组织是建立在盈利基础上而不是金融机构制定的一些条条框框的基础上,就会跟各个业务合作伙伴之间有更公平、更诚挚的关系。

  两家银行卡公司现在竞相表现出自己的透明、创新、独立于发卡行、对商户友好。例如争先公开其交换费的具体费率。

  在开放式卡组织上市之际,2006年12月,摩根斯坦利宣布将剥离封闭式卡组织发现卡,发现卡将成为独立的公司。于2007年三季度前后上市。

  美国的密码借记卡转接网络EFT(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初期多是由银行自发联合形成、由银行为会员或股东,而现在最大的五家中,除了CO-OP Financial Services仍由信用社股东控制外,其余四家都是由非银行控制的盈利性公司——STAR由第一数据公司所有,Plus属于维萨,NYCE属于Metavante公司,Pulse原来是由会员银行控制的非盈利性组织,在竞争中它也突出宣传这一点(“所有权的力量”),认为自己在定价、规则和战略上都更能代表银行的利益,2005年它被发现卡公司全资收购。

  (二)最高法院解除“排他性竞争规则”的影响

  2004年10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维萨和万事达的排他性竞争规则(不允许成员行发行除他们两个卡组织之外的其他卡组织的卡)违法,这样,发行维萨和万事达卡的银行也可同时发行运通或发现卡,从原来只能“双重发卡”变为可以“多重发卡”。

  两年后回顾这一判决的影响,可以发现最大的受益者是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它们从银行卡组织相互间的竞争中获益,在与维萨和万事达的谈判中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维萨与万事达为吸引会员银行,不得不给出了更为优厚的条件(不过购并使主要发卡银行的势力更强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竞争的加剧也促使维萨与万事达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例如2006年9月万事达推出世界精英卡(World Elite),发卡对象是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客户,这一区间一般认为是被美国运通所占据的。2005年维萨推出维萨Incentive网络,向商户提供其从发卡机构获得的关于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数据,这也是为了与一直高调宣传其封闭式模式的优点——能掌握持卡人和商户双方信息的美国运通竞争。据维萨称,参加这一项目的商户的直邮响应率达到了同业平均水平的3到6倍。

  从这一判决受益的其次是美国运通和发现卡。它们的发卡量和交易量都上升了。美国运通已签下了美国前十四大银行里的七家(包括花旗银行、USAA联邦储蓄银行等),声称虽然维萨和万事达占了先机,他们将迎头赶上。到2006年2季度,美国运通在全球范围内由第三方发行的运通卡达1300万张,交易金额76亿美元,几乎是2004年3季度的一倍。发现卡则签下了GE、汇丰、联合数据等,2006年美国第三方发行的发现卡为460万张,全年交易金额8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70%。发现卡还拓展了更多的第三方受理商,以扩展卡片的受理范围,而不再固守自己发卡、自已收单的原有模式,并进入快速增长的借记卡市场,它还同中国银联以及日本JCB签订了互相受理的合作协议。这都表明美国运通和发现卡日益向开放式卡组织的模式靠拢。

  三、经营环境面临挑战

  美国的信用卡市场基本饱和。2006年末,美国维萨、万事达、运通和发现卡四大品牌的信用卡未偿余额高达7850亿美元(我国为300多亿元人民币),每个家庭平均信用卡债务达9000多美元。面对个人破产数量的不断增多,监管机构加强了对信用卡债务风险的管理。信用卡产业的经营环境面临挑战。

  监管机构提高了对最低还款额的要求。美国最低还款额的行业惯例曾是5%,但各发卡机构为增加循环利息收入竞相调低最低还款额,近年绝大多数发卡机构低至2%,导致更大的经营风险和持卡人破产率。2003年1月货币监理署、美联储、FDIC等监管机构发布指引,要求发卡机构最晚在2006年1月1日前,将最低还款额要求提升至4%(具体的监管要求是最低还款额必须包括所有的手续费、利息和1%的本金,这样算下来一般是4%)。同时,2005年新的阻止破产滥用和消费者保护法案(Bankruptcy Abuse Prevention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要求信用卡公司在账单上提示消费者,如果其每月仅还最低还款额,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还清欠款、共支付多少利息。从长期看,这有利于发卡机构稳健经营和减轻持卡人债务利息负担,对银行来说,长期内虽然循环信用减少,但坏账率也会降低,即风险和收益均有所下降。短期内一些债务负担沉重、仅能按最低还款额还款的持卡人可能就无力支付,撇账率提高。

  信用卡透支余额增长放缓。持卡人更加精明,看重信用卡的积分奖励功能,银行不得不发行更多有积分奖励功能的卡才能建立客户忠诚。利用循环信用的持卡人比例近年来有所下降,有还款能力的持卡人尽量在免息还款期内还款(据Cardweb的统计,美国每月全额还款的持卡人占比1990年仅为28.60%,此后逐渐升高,2000年达到44.4%,然后又逐年下降至2003年的38.3%。据FDIC2005年的一个估计,约有55%的持卡人全额还款)。2006年3月,美国的巴克莱资本调查发现信用卡债务清偿率达到5年来的最高水平,为20.6%。这并不表明美国人的负债减少,而是负债方式变化。由于近年不动产价格的攀升和抵押贷款利率的降低,更多的消费者减少信用卡透支,将债务从高利率的信用卡透支转到低利率的抵押贷款和家庭资产净值贷款(home-equity loan)。这将影响发卡行的利息收入。

  营销成本提高。信用卡的重要销售渠道——直邮的响应率不断降低。据Mail Monitor统计,美国1989年直邮给消费者的信用卡申请表为10亿份,1990至1993年回函率还能有2.4%,2005年直邮量达到创纪录的61亿份,但回函率低至0.28%。并且通过直邮发展的客户多是被低的引入期利率所吸引、忠诚度较低。因此美国的银行也日益重视向银行现有存、贷款客户交叉营销信用卡、在网点销售信用卡。如摩根大通银行2003年有55%的新增卡户来源于直邮渠道,2006年这一比例降为32%。

  商户手续费收入面临降低的压力。从2000年到2006年,美国刷卡消费共15.09万亿美元,美国的商户为此共支付2584.7亿美元手续费。商户手续费是发卡机构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是高额的手续费也引起了商户的强烈不满。随着零售业的集中,大型商户有更强的谈判能力和能享有更多的折扣;对交换费的诉讼即使不导致交换费率的强制降低,也会抑制近年来交换费率提升的势头;更多的商户和持卡人转向使用费率低的借记卡;商户开始更多地采用不使用卡的ACH(Automated clearing house)支付、手机支付以及Paypal等网上支付手段。这都使银行的商户手续费收入面临降低的压力。

  信用卡产业尽管仍将从纸基支付转向电子支付的大趋势中获益,但上述种种情况也将使发卡银行和银行卡组织的盈利能力增长不容乐观。

 

继续阅读

办卡推荐 更多卡片

更多卡片

贷款推荐更多贷款

更多贷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