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搜一下~
下载APP
信用卡 > 信用卡新闻 > 行业动态

花旗银行圈地中国 信用卡只是一个诱饵

来源:新周刊 小编:朱岳 2012/11/30

  花旗银行圈地中国 信用卡只是一个诱饵

  当汇丰选择下乡时,花旗选择了信用卡。顶着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发行机构的帽子,花旗银行对于进入中国内地——这个被视为下个十年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市场一直野心勃勃。2012年,他们如愿了。花旗(中国)的字样终于被单独地印在了一张写满中文的信用卡上。

  花旗全球零售银行总裁、亚太区消费金融业务总裁罗中恒,充满优越感地冲着中国内地市场上的竞争者说,“花旗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达到30亿美元,我们知道信用卡业务是怎么赚钱的”。

  而事实上,截至2011年年底,这个市场上累计发行了2.85亿张信用卡,却没一家银行被公认为赚了钱。

  虽说是联名卡,发卡对象还是以中资行已有的客户为主;利润分成时,也是中资行占大头。10年合作,花旗攒下的只有本土化经验。

  过去10年,花旗(中国)的标识始终跟在浦发银行(7.46,0.05,0.67%)后面。那时候,受政策的限制,外资银行不能单独在国内发行信用卡,要进中国,只能与中国的银行合作,发行联名卡。据说,花旗首先示好的是招商银行(10.02,0.04,0.40%),但招商银行的董事长马蔚华更坚持建立自己独立的品牌,选择了一家知名度不高的台湾银行结盟。

  从一开始,花旗与浦发银行的“牵手”就是各取所需——前者砸下近6亿元,换来在中国内地曲线发卡;后者以5%的股权,引入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的团队。至少在当时,浦发的国际范儿名副其实:组建于2004年的浦发信用卡中心,首席执行官和所辖4个部门的正职均来自花旗。首席执行官向“管委会”汇报,管委会由3个“花旗人”和3个“浦发人”组成。此外,花旗还贡献了最新版本的业务系统,所有数据都集中到其位于新加坡的亚太数据处理中心处理。

  可中国的事情常常是老外不能理解的。浦发花旗联名发卡的时期,也正是国内大小银行轰炸式的发卡的时期。如果你还记得那些在写字楼下、商场和地铁站入口以及学校食堂门口,不同银行一字排开的信用卡推广点,便不难理解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一个花旗(中国)的Logo远远比不上一瓶花生油抑或一个MP3实惠。

  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都意识到,外资行的优势在品牌建设,而中资行的强项是客户基础和市场占有率。因此,虽说是联名卡,发卡对象还是以中资行已有的客户为主;利润分成时,也是中资行占大头。

  信用卡产品的“定律”是,规模效应,发行量达200万张以上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浦发银行的财报显示,直至最近几年,联名花旗发行的信用卡才出现明显的增长,分别为2009年79万张,2010年99万张,2011年149万张。截至2011年年底,浦发共发行信用卡611万张,而招商银行则已超过4000万张。

  用花旗中国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欧兆伦的话说,与浦发的合作,“我们积累了宝贵的本土经验”。的确,上个十年,无论是从利润还是品牌推广上考量花旗(中国)都不足道,他们的收益与汇丰、渣打、东亚等外资银行相去甚远,攒下来的只有经验。

  花旗希望借此表明一种姿态,愿意把一家全功能银行开进地铁站的金融品牌,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亲民的,他们重视广大的工薪阶层。

  拿下在中国内地独立发行信用卡的牌照之后,起初,花旗的反应都在业界的意料之中。先是陆续撤走派驻在浦发信用卡中心的员工,随后通过大宗交易一次性清空了手里所有的浦发的股票,接着对外宣布“位于张江的数据中心已经建成并且投入使用”。

  是的,这是一次难得的迎头赶上的机会,他们有理由高调、积极。但很快观众就hold不住了。8月底,花旗在中国内地的第29家支行开业,地点是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此前,即便是中资银行也没在地铁站设立过正经的支行,顶多摆一台ATM机,昭示存在。

  花旗的架势显然是来真的。人民广场地铁站,是全国客流量最大的地铁站,世博会期间,每天有70万人次在这里集散。上海地铁的1号线、2号线、8号线在这里交汇。他们挑了站内最大的换乘厅——大三角换乘厅,占地面积与其他格子间大小的商铺相比,底气十足;柜台数和等候座位与普通的支行规模相仿;除了随处可见的海报和Logo,甚至还在营业厅外墙上安装了一块长4.5米、宽2.5米的液晶屏,全天滚动播出天气信息、金融数据、国内外时事以及花旗的产品。

  这家支行的运营成本比其他支行高15%,主要因为营业时间比所有的银行都长——工作日从上午8点到晚上8点,双休日从上午10点到下午5点。也因为配备了更多的人手,包括个人银行客户经理、贷款专员和银行服务人员在内共40人。

  花旗希望借此表明一种姿态,愿意把一家全功能银行开进地铁站的金融品牌,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亲民的,他们重视广大的工薪阶层。延长营业时间就是为了方便上班族在上班的路上和下班后来办业务;足够多的人手就是为了哪怕只是路人在门口张望,也立刻会有客户经理手持iPad上前介绍服务。

  当四大国有银行把同城跨行取款手续费上调到4元的时候,花旗的借记卡在国内外的花旗银行和跨行查询、取现均免除手续费,网上银行甚至对国内异地跨行转账也免手续费。这些“零手续费”的服务,过去的门槛是最低余额月均8万元。地铁支行将其调整为12个月内存款累计达8万元,刚开业的几个月还一度降为5万元。

  “我们将以平均每个月开两家的速度在中国铺开网点,并将继续在地铁站开设支行,且不限于上海。”人民广场地铁支行开业的当天,欧兆伦宣布。这个速度是监管方规定的上限,它意味着到今年年底,全国范围内会开出10家新的花旗支行。明眼人相信,花旗独立发行信用卡的时候到了。

  针对中国内地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发商务卡,过去这项业务一向被中资银行掌控,花旗是第一家涉足的外资行。

  这一次,花旗没再标榜团队和技术,信用卡最大的卖点被描述为“月入3500元即可申请”,与中资行入门级的信用卡申请条件差不多。高端卡也只需要月入6500元。如愿以偿地再次被媒体贴上“亲民”的标签。其实,当年花旗和浦发联名发行的信用卡门槛也仅仅是“年薪3万”,吸引力却似乎不及这次。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宝贵的本土经验。

  宣传策略的背后,他们选择的却是一套不同于中资行的模式——不以牺牲年费来圈地,号称“信用卡年费、手续费和利息三大收入的比例将与全球惯例看齐”。目前的两款人民币卡产品,较低端的第一年免年费,第二年起年费300元;较高端的年费为2000元——一点儿也不“亲民”。

  “他们也是不得已。”一位中资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分析说,在花旗进入之前,国内的信用卡市场已被中资行圈走了95%,即使免年费,也不见得还能圈到地;信用卡业务需占用银行的贷款额度,同时发卡行的回佣金在不断下降,这些问题不仅困扰中资行,也对外资行是个挑战,如果再免年费,他们只会难上加难,“收些钱,至少可以筛出来一批有价值的客户,愿意花钱养着信用卡,而不是从信用卡里透支养自己”。

  另一部从中资行取来的真经是,针对中国内地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发商务卡。过去,前者的金融业务一向被中资银行掌控,花旗是第一家涉足的外资行,也是第一家全球性银行。花旗的商务卡包括差旅卡和采购卡两类,瞄准的是企业中资金进出最频繁、交易数额最大的人群。

  “使用之初,企业可以获得种种优惠,而当成千上万名员工都习惯使用某家银行的商务信用卡后,其个人信用卡的使用就显得‘水到渠成’了。”上述中资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说。

  以此为切入点,加之其全球的网点以及国际化金融服务的经验,对于花旗而言,更大的生意和竞争力在于可以为中国企业海外融资牵线搭桥,目前成功的案例已有中石化、中海油、华润创业等。

  信用卡只是一个开始。

继续阅读

办卡推荐 更多卡片

更多卡片

贷款推荐更多贷款

更多贷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