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创新之路——“我爱卡”8周年庆回忆
“我爱卡”即将在2013年底迎来自己的8周岁,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前,相信有很多过往的故事与经历值得去分享和记录。
我们也特别请“我爱卡”CEO涂志云博士讲述了这一路走来的经历,与大家分享“我爱卡”8年来的点点滴滴……
第一章:“我爱卡”前传
伯克利、斯坦福、CEO……学业或是工作,一路 走来,我似乎都顺顺当当。但“似乎”就意味着有外人看不见的努力和辛劳。任何创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外人看来是光环、是荣耀,但我更愿意回味的,是创业经历带给我的“有意思的生活”,无论成败。
2009年重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991年1月17日,我到达美国的当天,中国风平浪静,而美国在那天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美国机场的气氛很紧张,一个中国留学生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赴美留学之旅。这一年我进入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管理科学、人口社会学。
1993年,经过两年半的时间,我在伯克利大学商学院硕士毕业。之后,我选择进入了费埃哲(FICO),一家主营个人信贷和风险管理咨询的公司,当时中国在这两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费埃哲是坐落在旧金山北面一座美丽的城市——San Rafael的一家高科技公司,每天上班和下班都要穿越旧金山雄伟的金门大桥,直到今天,在我的办公室里还悬挂着一幅金门大桥的照片。
2009年重访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费埃哲
(FICO)公司
费埃哲(FICO)是一家帮助美国的银行评估消费信贷风险的权威上市公司,因为拥有管理学和计量学的背景,我进入了公司的核心小组,主要的客户是美 国三大信用局(TransUnion、Equifax 和Experian)。我在FICO的四年里,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为这三家信用局开发个人信用评分(FICO评分)。整个开发过程的流程非常复杂,抽 样数据量达到了百万级,可以说是最早的大数据在个人信用管理领域的应用。在这里,一个令我颇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开发了FICO信用局评分系统,后来作为 美国消费信贷管理的行业标准,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银行、信用卡公司、贷款公司等作为行业风险管理标准,同时也被各大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作为风险评级、证券 评级的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在FICO的第一份工作基本上奠定了我自己整个人生的发展轨迹。
1999年斯坦福大学
1997年,我有了完成博士学位的想法,凭借在伯克利的名校求学经历和大公司的工作背景,申请读博士并不困难,于是我选择了斯坦福,攻读数据挖 掘与市场营销博士学位。斯坦福的求学经历给我来了一场彻底的创业洗脑,斯坦福的创业精神根深蒂固,那里是个创业大本营,人人都拿着计划书,不是在找投资, 就是已找到投资,要不就在投资公司工作。1998到1999年,正是美国网络革命最火热的时候,我也情不自禁地投身到网络革命中去。在获得我第二个硕士学 位(统计学)后,1999年,我毅然从博士班休学加入了一家斯坦福同学创办的名为Digital Impact的公司,担任高级营销科学家,开始在美国推动一对一数据营销的解决方案。经过短3年时间,Digital Impact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之后又被一家规模更大的数据库营销公司Acxiom收购。
2003年在环联信用局香港公司
阔别祖国十年之后2001年我从美国回到上海,成为互动通传媒集团的第一任CEO,专注于互联网数字营销领域的工作。之后又在美国环联信用局决策产品部担任大中华区的首席顾问,负责环联在中国和香港地区的主要业务, 在这里我们主要有三个客户:香港环联信用局;上海资信(中国第一家征信试点公司);招商银行总行的房贷、车贷、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实施这三个项目,我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个人信贷、消费金融以及信用管理领域的现状,感到巨大的市场机会,创业的念头又在我心中升腾起来。
2004至2005年,在中关村一间借来的办公室里,我带领着一个助理和一位兼职的同事,开始了“我爱卡”旗下第一家公司的筹备,主营信用卡的 线下与线上的营销外包服务。那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刚刚突破一个亿,而大家还热衷于博客,没有人知道甚至想到过SNS、微博、微信可能会在未来崛起。
2005年11月“我爱卡”早期团队
2005年年底,中国首家信用卡门户“我爱卡”正式上线,在一个茶馆举办了上线发布会。“我爱卡”网站搭建了一座连接银行、商户和消费者的桥梁,一个为消费者提 供全方位服务的信用卡门户网站。中信银行则是“我爱卡”第一家合作机构,也从那时候起,中信银行作为首批客户与我们共同成长。
记得上线当天,有100多人提交申请要求,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人来自于中直机关,也有人来自于边远山区。我还记得第一个申请者来自贵阳,不知 道他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我们,找到了我们这家上线仅仅一天的网站,网上申请信用卡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事情,如果没有互联网,这是不能想象的。
就这样“我爱卡”踏上了征程,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伴随着信用卡行业成长起来的企业,我早期的经历也为我们现在的事业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准备,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从此有了不同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