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1497张信用卡”新闻背后的玄机
昨天,有朋友转来一则消息:美国一男子办了1497张信用卡成“卡王”。顺手搜索了一下,看到网上已经被这则“新闻”刷了屏,媒体都把这则“新闻”作为今天最劲爆的消息了。然而出于职业的敏感性,突然觉得这则消息似曾相识,于是再次打开了搜索引擎,却找到了下边这则消息:
经过对数字、内容进行反复的对比、验证,今天刷屏的这则消息和2004年的这则消息完全是一样的,持有的卡数、持卡授信额度,甚至对钱包的描述等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异。也就是说,这则消息至少在12年前就出现了,甚至今天刷屏的内容还不如之前这则新闻所描述的详细与丰满。
有个别媒体在当天转发的消息中就已经开始胡编乱造。如果说170万美元额度对于1500张卡来说还不算是很大问题,但是当传为千万英镑时,这个牛皮就吹大了。
再查找今天这则消息的信息源,但是看到的消息都几乎以来自“外媒”的名义进行的转载。以英语进行搜索后,发现了在2015年11月23日的一个abcNEWS网站有这则新闻的英语内容:
接下来进一步查询,又发现了新华社外语版在昨天登载了这则“新闻”。至此,应该是找到了今天这则“新闻”的源头,估计多数国内媒体都从这个所谓的“外媒”消息转载了此文。
了解完消息来源的问题,再来看看这位“卡王”持有的卡:
此图为当日《广州日报》刊发的新闻截图
上图为其它网站配发的图片
从这些照片上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到了这位“卡王”所拥有的部分卡片。在传播的消息中反复提到“卡王”拥有的是信用卡,然而在这些能够看到的卡片中,却没有发现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个卡组织的标记,这对于拥有的1500张“信用卡”的“卡王”来说,就算概率再低,在照片中一张都看不到的可能也几乎是零,但是很遗憾,那几个熟悉的影子一个都没看到。那么到底“卡王”拥有的是不是信用卡呢?
这个问题在2004年那篇的网络新闻中似乎见到了一些端倪:。。。沃尔特什么卡都有,石油公司的、银行的、超市的,还有里诺一家酒店发行的纯银卡。从这段文字所透露的信息,和从照片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恐怕这位“卡王”持有更多的还只是一些企业的会员卡。美国一些企业的会员卡都带有一些信贷功能,比如电信运营商、加油站、大型商场等,它们都能为会员提供一些透支消费业务,诸如国内的花呗、白条等,属于企业内部具有贷款功能的会员卡。这类卡虽然也可以称作“信用卡”,但是和通用型信用卡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信用要求要低得多。至于消息中提及的170万美元额度,如果当真地仔细计算一下,1500张卡每张卡不过1000美元,拥有花呗和白条的用户哪个额度(不考虑币种)不比1000额度高?而持有所谓的“信用卡”,在2004年及更早时期,国内对信用卡的理解并不透彻。应该是混淆了概念,并有些以讹传讹的意味。
从对这则消息的还原,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众多媒体不分青红皂白地转载,将一则陈年旧货充当了新货,以次充好地进行发表,才让这件事成了笑柄。从这个情况中也反映出现在媒体在对待一些专业新闻和信息时,缺乏专业性的判断,在无法判定信息真实性的时候,很容易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这些年,有媒体就一些信用卡发生的案件向笔者进行咨询时,笔者多以信息披露不详为理由极为保守地进行评论,原因就在于对案件披露的信息掌握不全,这样做出的评论一定也是片面的。
从今天媒体对这则“卡王”新闻的刷屏中,也让我们看到媒体对信用卡市场的关注多少带有一些畸形的热捧,这些转载多是以羡慕、赞叹的角度来炒作“卡王”概念,而缺少冷静与理性的思考。先不说一个人能否顺利办下来1500张信用卡,就算全部申请下来所形成的信用风险就足以让发卡银行胆战心惊的了。
这些年,国内很多信用卡用户形成了畸形的信用卡观,以套现目的办卡、过度追求卡量和额度等,曾看到几个实例(见下表),无论这些信息是真是假,但是追求卡量、额度的的确不乏其人。在实际情况中,数家银行对一个用户的“多头授信”的现象并不鲜见,绝非个别现象,所引发的问题就是信用膨胀造成的“卡奴”现象,以及屡禁不止的“套现”问题。
截图来自信用卡网站的签名
这则针对“卡王”的新闻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是社会还是银行,培养健康的用卡和消费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信用卡产业保持良性、健康的发展趋势,为银行带来稳定的收益。
我爱卡(www.51credit.com) 是,银行授权信用卡申请合作网站,安全、便捷、高效!申请信用卡请访问我爱卡网在线申请通道://cc.51credit.com/
更多信用卡优惠、服务信息尽在我爱卡客户端 猛戳//www.51credit.com/phone.html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