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 > 研究评论 > 媒体

研究评论:外资银行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垂涎已久

2007/12/04 作者:我爱卡

  对在国际信用卡市场上早已是食髓知味的外资银行来说,几乎仍是一片空白的中国信用卡市场,商机无限。目前几乎所有外资银行都已递交了开办国际卡业务的申请。因为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不需要很多网点,只要把国外成熟的系统搬进来,建立一个强大的营销队伍,业务就可以大规模开展。但受政策所限,外资银行是空有一身力气,却只能打在棉花上。

  一般认为,根据现行的《银行卡管理条例》,外资银行可以向央行申请向境内公民发行外汇贷记卡和借记卡;但要发行人民币卡,还要等到加入世贸5年保护期结束时才能发行。

  从营销策略来说,外资银行在中国发行借记卡的可能性极小。因为借记卡需要预存金额,实际上是在拉存款。外资银行由于在网点上较之中资银行存在劣势,因此在借记卡市场与后者竞争存在很大难度。而贷记卡不存在网点限制,所以外资银行在这个领域内竞争会更加容易。

  更重要的是,贷记卡的利润空间也相对于借记卡大得多。这对营销成本相对较高的外资银行来说,更有操作空间。现在,已有不少外资向央行开始发行向境内公民发行外汇贷记卡和借记卡,而像中资银行一样发行双币卡,更是他们的目前的期待所在。

  然而外资并不因此而满足:外汇的市场能有多大?人民币信用卡才是最大的桃子。尽管根据WTO协议,2007年中国将对所有外来金融机构开放其银行业务,但外资再也不想花上这4年功夫。于是他们采用迂回策略,借中资银行之力。其中,国际上信用卡发行量第一的花旗银行更是走得更急。花旗银行在庆祝进驻中国100周年时,就将设立消费金融部作为首要任务,目标直指信用卡业务。

  为了避开政策的限制,花旗在信用卡市场的营销策略是“策略联盟”。2003年年初,花旗集团耗资6亿元人民币购入上海浦发银行5%的股份,并计划在2008年之前对浦发银行的持股增持至24.9%。

  花旗的意图很明显:“在中国大举放开之前,以最快速度贴近人民币信用卡市场,贴近的目的在于了解,了解的目的在于将来便大限度地占有市场。”花旗的野心更多体现在浦发银行的管理委员会架构中。其与浦发的席位相同,各为3席,但却获得了总裁或是CEO的重要位置。

  当棋子已落下,花旗重兵要夺取的高地是信用卡市场。一个合作的构想是:双方设立一个信用卡中心,先由浦发银行发行花旗和浦发的联名人民币卡,然后再发行国际卡。在政策允许后,双方将会组建合资的信用卡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花旗银行将融合上海浦发银行的本土优势,向其提供包括风险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和技术等在内的多项业务支持,形成专业化产品和后台资源的互补关系。

  花旗银行环球个人服务香港及澳门区总经理廖礼芳指出,“花旗”与上海浦发银行合营的联营公司,将在2003年第一季度推出首张人民币联营卡。

  对于很多外资行正在争取发行双币卡及外币卡,廖礼芳认为,内地居民对外币信用卡的需求、使用量均不及人民币卡庞大,而内地居民亦可于海外申请国际间使用的信用卡,一般在内地居住的海外居民,亦已取得不同地方的外币卡,因此其市场空间远不及人民币信用卡,而该行暂时没有计划发行双币卡或外币卡。

  当花旗摩拳擦掌之时,其它外资银行也未闲着。

  据悉,香港东亚银行已把银行卡中心、数据中心、后期服务中心移师广州,颇有效仿花旗之意——在内地中资银行找合作伙伴联名发卡或成立合资公司。已参股上海银行的汇丰银行,已向央行递交了开办信用卡业务的申请,并在北京地区增设ATM机和POS机。并大量招聘信用卡的业务骨干,策划在上海设立信用卡中心,并确定了首年发展信用卡消费者的人数将在8000至1万人。渣打等外资银行也已经向央行递交了办理外币信用卡的申请,希望借此打入中国内地的信用卡市场。国际卡组织万事达也已在国内发行国际卡100万张,2003年的营销区域更扩展到大连、成都等城市。

  “第一张由在华外资银行签发的外币信用卡最快可能于明年夏季‘出炉’。”V ISA国际组织亚太区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熊安平透露,目前困扰外资银行发卡的“瓶颈”在于根据现行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即使零售业务全面放开,外资银行仍须先有5年或以上的人民币信用卡经营记录才能进一步开办外币信用卡业务。但银监会仍在考虑修订有关条例的可能性。这使得扑朔迷离的外资银行获准在中国内地发行银行卡一事再现“曙光”。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热门银行信用卡申请
热门银行信用卡中心
var copyright = 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copyright')[0]; var year = new Date().getFullYear(); copyright.innerHTML = `© 2005-` + year + ` m.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