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搜一下~
下载APP
信用卡 > 信用卡新闻 > 国内资讯

金融网络化:智能终端引领的“支付革命”

来源:第一财经 小编:笔帽一转 2012/07/13

  金融网络化:智能终端引领的“支付革命”

  当传统的金融业务与新兴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用数据说话:根据易观智库的调查,2011年,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全年交易额达到780.94万亿元;截至2011年底,网银注册用户数更是达到4.34亿。

  4亿的注册用户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3.4倍,也是美国总人口的1.4倍;780.94万亿元的规模则相当于中国2011年47万亿元GDP的16.5倍。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网上银行很好地解释了金融与互联网结合的威力——国有大行电子银行对柜面的替代率均超过了50%,极大缓解了银行柜台业务的压力。然而,网银仅仅是金融互联网化的一个开始,金融与互联网二者的深度融合,还远未到画上句号的时候。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谢平曾撰文预判,20年后,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可称之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

  而目前的情况是,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从各自优势领域出发,从两头切入:第三方支付企业、P2P贷款公司利用互联网平台介入金融服务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则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出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乃至电子商务平台,掀起渠道的电子化革命。

  支付冲击波

  6月28日,央行公布了95张新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在短短的13个月内,央行已经连续四次下发支付牌照,目前总共有196家企业获得了不同类型的支付许可证。

  具体来看,央行颁发的牌照涵盖了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和银行卡收单等七大业务类型。

  七大业务中,互联网支付无疑是正统的第三方支付的发家之地。根据易观智库的调查,2011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达到2.16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99%。

  “规模的扩大是支付公司与银行共同做大蛋糕的结果,双方都是受益者。”一位支付公司人士称,支付公司起源于互联网,尽管其创新能力强,但在支付链条中,银行依然处于强势地位,支付公司在业务上离不开银行。

  从现实情况看,支付公司对于银行的依赖正在降低,最明显的表现就在快捷支付领域。

  2010年底以来,多数支付公司都推出各自的快捷支付产品。通过快捷支付,用户无须开通网银,可以直接输入卡面信息快速地完成支付,换句话说,整个支付链条绕开了商业银行的网银。

  商业银行对此可谓喜忧参半。

  所谓喜,快捷支付提高了支付成功率。这对于银行而言,用户通过信用卡进行支付,也相应地增大了信用卡的消费金额,信用卡业务得以扩大。

  所谓忧,主要是针对银行电子银行部而言,快捷支付绕开电子银行渠道,在这一支付链条中,电子银行被边缘化了。换言之,快捷支付的出现,冲击了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端。

  “总的来看,银行其实并不吃亏。”上述支付公司人士称,电子银行只是一个接口,银行要卖的是自己的产品。只要产品卖出去,利润赚到了,是采取第三方支付的渠道,还是采取本行自己的端口并没有差别。

  P2P的威胁

  如果说,类似于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等业务,银行与支付企业之间还能达成某种程度的双赢格局的话,在收单业务方面,双方则是真刀*****地硬碰硬。

  根据现有行业惯例,银行卡收单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手续费收入。根据行业不同,费率分别为0.5%至4%不等。手续费分成一般遵循7∶2∶1的比例:7归发卡行所有,2由收单方所有,1则为银联所有。

  在支付企业进入之前,收单业务市场上,主要为银联商务和各家商业银行占据。收单业务收入是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收入之一,甚至很多银行的卡中心都设立了收单业务部室。

  但第三方支付企业进入这个市场之后,多家支付公司都将收单业务视为战略重点之一,由此,鲶鱼效应开始日渐显现。

  “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兴起,是金融互联网化的一个最佳注脚。”一位银行人士称,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这个社会,与十年前相比,网名数量以及网民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互联网将支付企业带入金融领域,而在更核心的融资领域,也已出现了互联网企业的身影。

  谢平撰文称,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源配置的特点是: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发布并匹配,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和匹配,不需经银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人贷(peer-to-peer lender)。

  根据谢平所举的案例,2006年成立的美国Prosper公司有125万会员,促成了3.07亿美元的会员间贷款。2007年成立的美国“Lending Club”公司,以Facebook为平台做会员贷款业务,到2011年已贷款5.9亿美元,利息收入5100万元。

  在中国,人人贷同样非常活跃,其中以宜信、畅贷网等为代表。在2011年,货币政策收紧、中小企业普遍遇到贷款难的情况下,中国的人人贷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宜信为例,这家公司的业务遍布50多个城市,拥有5000多名员工,已是中国最大的独立金融服务供应商之一。2012年4月,宜信还入驻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

  业务电脑化?

  谢平认为,在供需信息几乎完全对称、交易成本极低的条件下,互联网金融模式形成了“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诸如中小企业融资、民间借贷、个人投资渠道等问题变得容易解决。

  以这个角度来观察,随着金融互联网化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可谓日益增多。

  “第三方支付公司在互联网支付方面确实领先银行,但并不意味着银行只是被动地在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位国有大行人士称,银行拥有庞大的资源,也已经看清了科技给金融业务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船大难调头,但它确实在努力。

  如果从产品层面考量,银行搭上互联网的便车,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领域。

  “几乎大一点的银行在总行组织架构下都会成立电子银行部门。”一位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人士称,四大行总行还成立了科技部、软件开发中心等一级部。这些部门员工数动辄数千,几乎相当于总行其他部门人数的总和。“至于说资金,那更是数以十亿计地投入。银行对科技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大规模的投入,也取得了一定回报。这方面,电子银行的投入产出效果最为明显。

  以工行为例,工行的个人客户中有近50%使用个人网上银行,对公客户有近70%使用企业网上银行,工行还拥有9万多台ATM等自助设备、60万台POS机和1.4万家自助银行,通过这些电子化渠道每年办理的业务量达300多亿笔,交易额超过250万亿元,相当于近两万家物理网点的服务量。

  “但对于互联网的理解,银行不能仅仅停留在网点替代上。”业内人士称,在当前银行业中,有相当部分人士仅将互联网视作技术、工具,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来自银行业务本身。这对互联网的理解,容易陷入只重技术、不重转型的怪圈。

  “银行确实财大气粗,但对互联网的理解远没有我们深刻。”一位支付公司人士称,体内的互联网基因,正是支付公司的竞争力,这决定了其在理念和技术上领先银行。

  以支付宝为例,该公司在其组织架构中,专门设立了用户体验部。在人员、机构庞杂的银行体系内部,要成立一个类似的部门简直难以想象。

  易观国际曾发布研究报告称,互联网化的业务将银行对终端客户的影响直接延伸到了客户的面前,现在是客户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终端的时代,也对银行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双头驱动融合

  从宏观层面看,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呈现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两头逐渐靠拢的态势。

  在商业银行端,银行业总资产已超过120万亿元,其能调动的资源之大,可想而知。倚仗着强大的资金优势,除了之前的网银、手机银行之外,商业银行介入互联网日深。

  6月下旬,建行同时上线了两大电子商务平台。其中“善融商务个人商城”定位为B2B2C平台,面向个人消费者;“善融商务企业商城”定位为独立B2B平台,面向企业用户。

  “在此之前,电子商务一直是互联网公司的势力范围。”一位互联网人士称,虽然搞不清建行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的战略意图,但这至少是银行积极介入互联网的一种尝试。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公司端,类似于互联网支付、P2P贷款等创新更加层出不穷。

  今年4月,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宣布进入B2B领域,将为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流动资金管理解决方案视为今后战略重点。

  “通俗来讲,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多快好省地帮企业赚钱。”快钱首席执行官关国光解释称,即加快企业的资金流转效率,能够真正做到一元钱当两元钱花。

  依靠与银行的合作,快钱不但解决了企业的支付需求,更是利用银行资金,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

  此外,快钱还与P2P贷款公司——畅贷网签署了合作协议。所有用户在畅贷网上充值的资金,都会进入其本人在“快钱”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专属于畅贷网应用的实名制个人账户,在此账户中的资金动用,必须经过用户本人在网站上的操作确认及用户本人与网站绑定的实名制手机短信回复确认。

  换句话说,在双方的合作领域,快钱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资金监管的作用。

  “理论上讲,第三方支付公司与P2P贷款公司相结合,还可以更进一步。”分析人士表示,支付公司解决企业结算服务,贷款公司解决融资服务,在整个合作链条中,甚至可以将商业银行排除在外。

  如果支付公司与P2P规模足够大,且双方合作足够深入的话,这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将是致命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从目前来看,这种趋势尚未出现。

  至于未来态势如何,正如招行信用卡中心策略发展部副总经理王晓刚在出席一次论坛时所分析的,未来谁能做到理解客户需求、完善安全机制,谁就是赢家,而这个赢家不一定是银行,可能是第三方支付,也可能是其他组织。

继续阅读

办卡推荐 更多卡片

更多卡片

贷款推荐更多贷款

更多贷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